大风起兮云飞扬:新时代的大湾区发展
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入海口,千年的文化延祚、百年的纷争激荡、四十年的锐意开放,塑造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粤港澳大湾区”。
2017-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不断上升。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共建以及重大合作平台的开发等重要领域的推进,带来粤港澳发展新格局形成。
在新时代、新定位、新格局下,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差异化空间中,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交流与研讨,以期更好地应对区域的机遇与挑战,殊为必要。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倡议并联合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香港规划师学会以及澳门城市规划学会,于 9 月15日在深圳市举办了“第二届大湾区规划论坛”,旨在探索粤港澳地区如何求同存异,实现生态共享、设施互联、产业互补、治理协同,塑造一个差异化、多元化、充满活力与和谐的世界湾区。
主持人:范钟铭(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常务副院长
特约点评:唐凯(右)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主办及承办方致词,从左至右依次为:
李永洁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
邱衍庆 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理事长
龙小玉 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
崔世平 澳门城市规划学会会长
方 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本次论坛的主要议程包括5个主旨演讲,3个发布和3场圆桌论坛,以下为演讲、发布与论坛的精彩摘要。
——本次论坛重在信息和观点的交流共享,与会嘉宾的发言均应看作其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并非所属机构或部门的官方意见。本篇内容未经讲者审阅,敬请留意。
一
0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
演讲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的本质内涵——“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粤港澳合作的重点平台,同时成为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著名湾区”。重点介绍了大湾区的基本认识、战略目标和政策保障等内容。
基本认识:
它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并列的第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是代表中国最高开放水平的战略平台;是代表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平台;是承担若干战略功能的综合性平台;是新时代“一国两制”新实践的重要平台。
战略目标:
当前中央、粤港澳三地及地级市对大湾区的“兴奋点”是不同的。实际上大湾区的战略目标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而首要目标是“一国两制”新实践,推动融入祖国发展大局,形成正面示范。
政策保障:
政策重点围绕“支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各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推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支持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支持三地协作共同走出去”六项任务着手。
——读者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敬请关注城PLUS后续对本次演讲的专题整理。
02 深圳·雄安·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和雄安新区是新时代的新区发展典范和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示范地区,演讲分享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规划事件和启示:深圳速度、雄安质量和协同湾区。
深圳速度展示了深圳特区发展的历程和启示。
深圳建设初期,通过制度松绑与深度参与市场经济,展示了窗口速度与建设奇迹;随后抓住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机遇,实现了科技、创新引领下的对四个“难以为继”的战略应对,并提出建设全球创新城市的发展目标;发展历程中富有弹性的规划结构展示了规划的远见。
雄安质量体现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通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组团发展,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人本导向,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来集中体现和落实新发展理念。
湾区协同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发展内涵。
生态是基础,是大湾区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的“前提”而不是“底线”;创新是动力,需要加强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实现产业链向创新链转变;文化是灵魂,构建“我是湾区人”和“鸡尾酒文化”的标签可以进一步加强文化认同;民生是根本,优质生活圈利于促进社会协作与人才融通;制度是特色,利于推进建设链接内陆与海外市场的全球经济枢纽。
——读者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敬请关注城PLUS后续对本次演讲的专题整理。
03 大湾区的独特性与空间规划展望
在粤港澳湾区这一地域理念备受关注的当前背景下,演讲以湾区地理解读、历代规划解读及未来空间规划展望三个层级递进研究,并提出切实的政策及空间建议。
湾区地理解读:
“粤港澳大湾区”应是经济地理的湾区概念。通过自近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三地对环珠江口的共同关注及宏观政策的鼓励支持,可见“城镇群向珠江口形态的聚集”以及“一国两制”政策支持均积极推动了湾区地理概念的广泛认同。
历代规划解读:
通过对历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梳理,可总结其突出特征为“问题推动”、“政府主导”及“侧重点随着区域转型发展变化”;对于大珠三角的规划梳理,其特征可总结为“愿景推动”、“有限规划”及“参与度广”。
未来空间规划展望:
对比国际及国内几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制度张力”及“自然张力”特征,并衍生出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张力”。在未来空间规划的展望中,飞地模式值得肯定,并建议通过常设总统筹机构于内伶仃岛进行探讨尝试。
——读者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敬请关注城PLUS后续对本次演讲的专题整理。
04 大湾区策略性合作的三项倡议
演讲从区域协作、社会通融等角度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规划建议,认为大湾区应全面深化区域协作,促进城市之间的融合与要素流通顺畅,提升大湾区的宜居素质、交通素质、产业素质,并提出以下三项倡议。
第一项倡议:
研究以铁路连接洪水桥及前海,洪水桥站提供链接前海地下过境铁路站及铁路走线的用地,把洪水桥营造成为新界北商务核心区,使香港的职住分布达至可持续的空间平衡。
第二项倡议:
以宜居大湾区为区城合作焦点,基于粤港两地营造郊游道、滨海廊道、绿道、古驿道的成功经验,大湾区内各滨海城市协调合作规划大湾区“宜居岸道”。以保育天然岸线、重塑生活岸线、改善岸线可达度为策略,达到把岸线还给市民的目标,使之成为提升大湾区知名度的新名片。
第三项倡议:
大湾区城市合作探讨远期区域发展策略,研究把集装箱码头、油库等大型设施搬迁到珠江口外桂山岛一带岛屿的可行性,平衡海洋保育及远期发展的策略性;集结大湾区内各城市优势,加强推进高科技物流发展,增强大湾区竞争力。
——读者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敬请关注城PLUS后续对本次演讲的专题整理。
05 大湾区的机遇
演讲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概况,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四个维度,五个战略定位和六项原则。并结合中央具体政策要求和澳门的实际情况,重点从发展,创新和人才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思路。
发展:从制度保障着手,推动制度继续创新。
在制度保障上,建议在现有联席会议和专职小组基础上,探索建立广东九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恒常化协调机制;创造大湾区内最大程度上的法律扁平化,以拉近大湾区城市间距离,形成优势互补。
人才:深化人才引进及管理制度,融合三地优秀人才。
创新制度,简化人才交流手续,提供人才签注,促进跨境创业就业便利化。批准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办理大陆居住证,并呼吁税务按原居住地计算。规划方面建议设立大湾区城市规划师的互动互认,培训交流机制,设立大湾区规划人才库,让规划人才能在粤港澳各规划学会/协会之间互通互动。
创新:带动机制改革,融合三地官产学研力量发展。政府层次实施官员挂职制度,规划专业方面加强粤港澳规划学会/协会进一步合作。鼓励粤港澳企业以合作、合资形式经营,互补长短达致共赢。建立粤港澳三地成立科技发展引导资金,集结三地资源,整合杰出的科研力量,构建更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读者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敬请关注城PLUS后续对本次演讲的专题整理。
二
在主办方年度发布会上,中规院粤港澳研究中心发布了《粤港澳观察蓝皮书(2018)》,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广东省城市评估数据蓝皮书(2017)》,中规院深圳分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信息平台(一期)”。
发布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赵迎雪、马星、戴继峰
三
01 创新湾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刘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张家敏、澳门大学教授余成斌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并与其他与会嘉宾针对创新空间、创新链构建、创新融合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刘沛: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三角创新发展空间再思考
针对大湾区创新发展的背景与空间响应,对珠三角创新空间格局进行再认识,提出协同功能、构筑主轴、织补网络、因类施策和提高质量五条发展建议。
方煜:大湾区的枢纽价值——从全球供应链迈向全球创新链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识别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价值是从供应链走向创新链;结合当前全球贸易变局下,湾区面临的供应链转移困局和创新链末梢困局的两大挑战;提出促进从供应链到创新链的三大建议:更广度的开放,进化的创新链和尊重差异、合作共赢。
张家敏: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路向与香港在大湾区的作用的思考
通过分析三十年来粤港经济合作的主要转变,讲述了香港和珠三角经济合作的意义;梳理广东和香港各自的发展优势,提出香港经济发展中需留意的最新趋势;对香港在过去内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再思考,认为香港需要在国家未来进一步整合中明确自身角色分工和制度条件构建;提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五个发展重点。
余成斌:科技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在国家科技创新打造世界级科技湾区的大方向下,通过借镜观形、反观内视两个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情况,提出优势互补、融合共赢的发展建议;梳理澳门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介绍澳门在医药研究和芯片研发方面的创新优势,提出对青年一代面对科技创新重大机遇的高度期许。
——读者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敬请关注城PLUS后续对本场论坛的专题整理。
02 宜居湾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浩、中山大学教授李立勋、AECOM华南总监胡敏、环谱顾问公司保育及生态总监刘惠宁、澳门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王锦莹分别作了报告。并与其他与会嘉宾针对宜居建设、人居方式、教育资源、宜居指标体系、社会治理、自然环境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王浩:宜居视角看湾区品质提升
从宜居视角对大湾区品质的提升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塑造高品质空间的三个途径。
李立勋:宜居湾区——从地方到区域
从宜业到宜居、从住有所居到优质生活、从地方性宜居到区域性宜居三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宜居话题进行了探讨。
胡敏:以IOD理念探讨大湾区发展机遇下的宜居城市规划
从人文、社会、数字、生态、资源、交通、韧性等7个方面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刘惠宁:生态保育——迈向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元素
从湿地和候鸟、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海洋保护和可持续渔业、森林保护区网络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保育对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王锦莹:宜居湾区——互补共赢
重点讨论了湾区建设中的养老产业发展。
——读者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敬请关注城PLUS后续对本场论坛的专题整理。
03 互联湾区
深圳轨道交通协会会长赵鹏林、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景国胜、香港物流协会会长袁美仪、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陈振光、香港物流协会会员事务委员会主席古博诚分别作了报告。
赵鹏林:新形势下的轨道交通发展动向
从深圳轨道发展历史和经验谈起,就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层次、运营组织和后续工作重点三方面对轨道交通提出深刻的见解。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展的思考
在横向对比世界其他湾区的基础上,对航空、航运、铁路、城际、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现状及问题做出细致的分析。
袁美仪:香港在大湾区新物流功能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莲塘/香园围口岸的开通,会极大促进香港物流业的发展,并分析了香港物流行业在大湾区中的优势。
陈振光:从全方位连接到无缝移动
结合国际优秀案例,从跨境基建、旅游、融资、居住和养老等方面阐述了跨境无缝合作的措施和潜在障碍,并对大湾区内跨境合作提出看法和建议。
古博诚:大湾区物流专题——航空物料物流新趋势
分析航材物流管理的特点、现状、未来和香港在此领域的优势,并认为随着国内航空业的飞速发展,航材物流必将迎来井喷式的高速增长,香港机场在此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
——读者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敬请关注城PLUS后续对本场论坛的专题整理。
对话大湾区
圆桌论坛结束后,与会嘉宾齐聚主会场“对话大湾区”,就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展开交流。最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先生以“热烈、多元、务实、宽松”四个关键词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概括,并祝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论坛”越办越好!
参会嘉宾合影
*感谢中规院深圳分院李福映、白晶、赵亮、吴潇逸、邱凯付、刘阳、何舸、牛宇琛、张浩宏等同事对本次论坛文字工作的帮助以及各位志愿者的辛勤付出。
· · ·
相关阅读: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